欢迎访问亿博(yibo)体育官网入口app!

预约上门| 联系亿博体育

全国24服务热线

400-123-4567
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师陶亚雄:扎根ICT在职业教育立起“育人高峰”
时间:2023-07-31 09:52:46        点击量:【 】次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师陶亚雄:扎根ICT在职业教育立起“育人高峰”育人路上,需要一颗匠心来“澎湃”。从研究所到高职院校,她让国家紧缺专业系从无到有;不惧“从零开始”,她带领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华为跨界“牵手”,10年“运筹帷幄”在国内率先提出新型产教融合模式,引发全国同类院校争相效仿;多年辗转调研,“一对一”实地探访,无惧碰壁,打通华为产业链上千家企业,让万千学子遭全国企业“哄抢”与“预定”;面向国家战略、瞄准科技前沿,重塑课程体系与育人模式,培养ICT领域卓越拔尖创新人才……教书育人30载,从“1”到“N”,她让无数重电学子挺起腰杆走在“大国工匠”成才路上,既能顶天,又能立地。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韦燕)5月9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在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3上荣获“华为ICT学院最佳合作奖”。于学校而言,这是一份肯定,也是一次跨越;于职业教育而言,这是一次探索,更是一次突破。

  “截止目前,已连续8年获此殊荣,全国唯一!”作为“重电—华为ICT产业学院”负责人以及重电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在现场,陶亚雄难掩激动。“从2012年的初次接触,到2023年深度合作遍地开花的盛景,这个过程我们整整走了10年。”

  陶亚雄回忆与华为“牵手”的历程,感慨万千。“我们的学生一定要走出去,不仅要就业,更要就好业。”这是陶亚雄说在嘴里,更牢牢记在心里的线年整个学校和华为的深度合作。通过10余年的坚守,13000余名重电学子走向华为产业链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陶亚雄也完成了一名为人师者的职责与使命。她让无数重电学子挺起腰杆走在了“大国工匠”的成才路上,既能顶天,又能立地。

  1993年,在某研究所任职期满后,陶亚雄来到西南工业管理学校任教。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当时,电子类院校可谓前景广阔。而作为通信专业的科班生,陶亚雄既肯吃苦又爱创新,进校后便被寄予厚望。

  1996年,学院准备组建新的电子系。“因为在校工作了几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学校的领导就找到我和另外一位老师,问我们有没有兴趣把这个系建起来。”陶亚雄讲述到,“那个时期,国内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我国很多企业、学校和研究单位都在着手这块的研究工作。我喜欢创新,虽然没有经验,但还是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个挑战。”

  “困难”意味着问题和瓶颈,也孕育着调整和改变。那个时候办电子系几乎可以说是从零起步。没有经费、没有专业老师、没有实训场地、没有教材……尽管如此,秉持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陶亚雄不惧“从零开始”,重新翻阅教材,将自己从学校书本中学到的知识重新转化和梳理,打电话、发信息、上门拜访,四处寻找行业专家和大咖的指导。同时,一边与另一位老师携手作战,向学校申请实训室,构建专业知识体系、课程标准、实训课程,还向外邀请更多志同道合的专业教师加入电子系。

  “整整三年,可以说是忙得脚不沾地。好在结果令人欣慰。”1998年,电子系如愿成立,首次对外招生,也吸引了一大批教师“粉丝”前来报道。“电子系也从最初的2人逐渐增加到5人、8人,一直到现在的几十号人。”陶亚雄介绍说。

  20世纪初,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影响着各个行业领域的变革。时刻关注科研领域动态的陶亚雄敏锐地预感到,无论是对于产业还是教育领域,这都将是一次颠覆性的变革。

  与此同时,在教学和科研领域都有涉足的情况下,陶亚雄越发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应对这个“变革”。于是,2001年,陶亚雄做了一个决定——“重返校园!”陶亚雄选择走进同济大学去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系统学习互联网与通信技术领域的系统知识,为应对这个信息时代的风云变幻做足了知识储备,并在2009年学成回到合并建成的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所在的电子系也提档升级,在两校教师的共同携手下,在2012年成为通信工程学院,正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实际上,和华为的合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水到渠成’。”2012年,担任通信工程学院院长的陶亚雄坦言,在当时,重电还没有名气,华为对学校也是兴致索然。“对于他们而言,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他们的第一首选,他们想要的是国内985、211的学生。”

  不想合作?没有名气?不会用高职的学生!“我偏不信!”于是,陶亚雄经过多方的走访和调查,带着一手的调研资料,直接前往深圳,与华为的高管面对面对话。

  勇闯不是莽撞,先行不等于冒进。怎么解决困难,还考验着智慧。她说,我们理解华为的“门槛”,但我走访了华为产业链的企业,他们每年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才缺口。我们想改善我们学生的就业质量,而他们也想找到合适“能上手”的员工。你们给我们技术支持,我们就能帮你们培养你们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何乐而不为?

  陶亚雄的一番话也给了华为高管一个新的方向。这一次走访可以说是起到决定性意义。陶亚雄离开后,华为立即展开了长达半年的调研,对华为产业链上的上千家企业进行调查,最终应证了陶亚雄的推论。随即,华为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的合作也就此展开……在2013年以单个专业“通信系统运行管理”与华为率先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关系。

  一步一个脚印。在陶亚雄的带领下,通信工程学院与华为合作逐渐深入,在2015年成立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合作专业扩展为通信工程学院下设的全部4个专业;2018年又成立“重电-华为ICT学院”,涵盖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18个ICT领域相关专业,合作范畴由人才培养扩展到产学研合作、社会培训、技术研发、项目合作等方面。

  同时,她在国内率先提出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互享资源、互享人才、互享成果“三共三享”产教融合模式,建立了全球高校第一个华为实训基地、第一个华为认证培训中心、第一个混合所有制特征的重电-华为ICT学院,牵头成立华为ICT产教融合联盟,共建重电-华为ICT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随着合作逐年深入,通信工程学院毕业生质量越来越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越来越强,联合华为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越来越多,逐渐打破“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出一条“扎根中国、放眼世界,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改革之路,在产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创新上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融入”走向“融合”,通信工程学院与华为的合作不断深入,获得了全国唯一的“华为产教融合示范校”“卓越华为ICT学院”“华为ICT学院最佳合作奖”等荣誉。不仅仅是华为的认可,行业也对学院给予了高度认可。合作案例先后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020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实训基地获评重庆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与此同时,陶亚雄还邀请华为专家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华为ICT认证体系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创新形成涵盖IP、IT、CT全技术领域的ICT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带领学院建成国家级课程1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2门,完成13本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组建了ICT精英班、工匠工坊,邀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开展授课,着力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

  陶亚雄认为“修道之谓教”,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信念。“我希望每一个职教学子走出去都是有尊严的就业。”

  小柯是陶亚雄2018届的学生,家庭贫困。陶亚雄在一次吃饭的时候,无意间了解到这个孩子的情况。身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他们的老师,陶亚雄当下便生出恻隐之心。但想到孩子的自尊心,陶亚雄没有立即行动。而是悄悄询问了辅导员孩子的成绩和家庭情况。当得知孩子非常努力,家庭十分困难时,陶亚雄几经周转,联系到他们的专业老师,询问了小柯的意愿,让小柯自然地进入实验室担任助理。在这里,小柯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做项目和参加比赛,每月可以领取200-300元的补助,能够解决他的生活困难。

  陶亚雄表示,许是吃了太多苦的原因,小柯进入实验室后努力得让人心疼,总是第一个进实验室,最后一个出实验室。他是懂得抓住机会的。2017年,在学院指导下,小柯顺利取得全国计算机网络赛项全国一等奖,成功入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拥有正式编制。“现在的他买了房买了车,还成家了。我真是打心眼里替他开心。”谈到此处,陶亚雄也红了眼眶。

  而这样的案例也同样发生在华为优秀员工陈雄的身上。作为第一批与华为合作下培养的学生,陈雄不仅是母校的骄傲,也成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家庭和自己的命运。而这正是陶亚雄一直想要追求和坚持的,让职教学子都能有尊严的走入社会,开启人生新的“赛道”。

  “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即使工作再繁忙,陶亚雄也不忘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让学生们在步入社会之前就掌握企业所需要的技能,甚至让他们比本科毕业生还要更加优秀。2023年5月,她指导学生参加华为ICT大赛2022-2023全球总决赛,获得了网络赛道全球特等奖的好成绩。连续4年重电学子代表中国队参加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是令她记忆最深的“高光时刻”。

  而一次又一次的“高光时刻”,让陶亚雄多年来的良苦用心,有了实际的收获。如今,通信工程学院建成国家级现代学徒制、国家双高专业等国家高水平专业4个、国家级团队2个和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已培养了ICT复合型人才近万人,累计5200余人获得了华为的各级ICT认证,其中最高阶的HCIE就有84人次,位居中西部高职院校第一。学生获得国际技能大赛10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9项和二等奖14项、全国挑战杯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互联网+全国银奖1项。

  不仅如此,对于青年教师,陶亚雄也有自己的指导方略。在她的团队里,重庆市优秀教师张慧敏、国家级课程负责人林勇、张林生等人,在学校、行业里都能独当一面,他们都是陶亚雄的“徒弟”。说起学生,陶亚雄脸上是抑制不住的自豪。

  在繁重的工作中,她总是抽出时间,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青年老师,让他们去历练和成长,牵头开展技术攻关项目35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获得重庆市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项。

  搭建“课程思政”交流研讨平台,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2人次获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奖励,6人次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4人次获省部级教师教学竞赛奖励。

  作为通信工程学院院长,陶亚雄以匠心育名师,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型高素质人才的后备人选名单,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育方案,给予青年人更多的提升空间和成长机会,也赋予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建成全国和重庆市黄大式教学团队各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1个、重庆市职业院校教师创新团队1个和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国家级13人次、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次。

  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正是这些看似“常规”的做法,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才有了“扭转乾坤”的可能。教育事业是一份平淡而持久的奉献。如今,陶亚雄依旧怀着“初心、丹心和匠心”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劳作,热情不竭,奋斗不止。只为她热爱的事业,发挥她全部的光与热。

  育人路上,需要一颗匠心来“澎湃”。从研究所到高职院校,她让国家紧缺专业系从无到有;不惧“从零开始”,她带领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华为跨界“牵手”,10年“运筹帷幄”在国内率先提出新型产教融合模式,引发全国同类院校争相效仿;多年辗转调研,“一对一”实地探访,无惧碰壁,打通华为产业链上千家企业,让万千学子遭全国企业“哄抢”与“预定”;面向国家战略、瞄准科技前沿,重塑课程体系与育人模式,培养ICT领域卓越拔尖创新人才……教书育人30载,从“1”到“N”,她让无数重电学子挺起腰杆走在“大国工匠”成才路上,既能顶天,又能立地。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韦燕)5月9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在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3上荣获“华为ICT学院最佳合作奖”。于学校而言,这是一份肯定亿博,也是一次跨越;于职业教育而言,这是一次探索,更是一次突破。

  “截止目前,已连续8年获此殊荣,全国唯一!”作为“重电—华为ICT产业学院”负责人以及重电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在现场,陶亚雄难掩激动。“从2012年的初次接触,到2023年深度合作遍地开花的盛景,这个过程我们整整走了10年。”

  陶亚雄回忆与华为“牵手”的历程,感慨万千。“我们的学生一定要走出去,不仅要就业,更要就好业。”这是陶亚雄说在嘴里,更牢牢记在心里的线年整个学校和华为的深度合作。通过10余年的坚守,13000余名重电学子走向华为产业链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陶亚雄也完成了一名为人师者的职责与使命。她让无数重电学子挺起腰杆走在了“大国工匠”的成才路上,既能顶天,又能立地。

  1993年,在某研究所任职期满后,陶亚雄来到西南工业管理学校任教亿博。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当时,电子类院校可谓前景广阔。而作为通信专业的科班生,陶亚雄既肯吃苦又爱创新,进校后便被寄予厚望。

  1996年,学院准备组建新的电子系。“因为在校工作了几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学校的领导就找到我和另外一位老师,问我们有没有兴趣把这个系建起来。”陶亚雄讲述到,“那个时期,国内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我国很多企业、学校和研究单位都在着手这块的研究工作。我喜欢创新,虽然没有经验,但还是很乐意地接受了这个挑战。”

  “困难”意味着问题和瓶颈,也孕育着调整和改变。那个时候办电子系几乎可以说是从零起步。没有经费、没有专业老师、没有实训场地、没有教材……尽管如此,秉持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陶亚雄不惧“从零开始”,重新翻阅教材,将自己从学校书本中学到的知识重新转化和梳理,打电话、发信息、上门拜访,四处寻找行业专家和大咖的指导。同时,一边与另一位老师携手作战,向学校申请实训室,构建专业知识体系、课程标准、实训课程,还向外邀请更多志同道合的专业教师加入电子系。

  “整整三年,可以说是忙得脚不沾地。好在结果令人欣慰。”1998年,电子系如愿成立,首次对外招生,也吸引了一大批教师“粉丝”前来报道。“电子系也从最初的2人逐渐增加到5人、8人,一直到现在的几十号人。”陶亚雄介绍说。

  20世纪初,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影响着各个行业领域的变革。时刻关注科研领域动态的陶亚雄敏锐地预感到,无论是对于产业还是教育领域,这都将是一次颠覆性的变革。

  与此同时,在教学和科研领域都有涉足的情况下,陶亚雄越发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应对这个“变革”。于是,2001年,陶亚雄做了一个决定——“重返校园!”陶亚雄选择走进同济大学去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系统学习互联网与通信技术领域的系统知识,为应对这个信息时代的风云变幻做足了知识储备,并在2009年学成回到合并建成的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所在的电子系也提档升级,在两校教师的共同携手下,在2012年成为通信工程学院,正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实际上,和华为的合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水到渠成’。”2012年,担任通信工程学院院长的陶亚雄坦言,在当时,重电还没有名气,华为对学校也是兴致索然。“对于他们而言,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他们的第一首选,他们想要的是国内985、211的学生。”

  不想合作?没有名气?不会用高职的学生!“我偏不信!”于是,陶亚雄经过多方的走访和调查,带着一手的调研资料,直接前往深圳,与华为的高管面对面对话。

  勇闯不是莽撞,先行不等于冒进。怎么解决困难,还考验着智慧。她说,我们理解华为的“门槛”,但我走访了华为产业链的企业,他们每年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才缺口。我们想改善我们学生的就业质量,而他们也想找到合适“能上手”的员工。你们给我们技术支持,我们就能帮你们培养你们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何乐而不为?

  陶亚雄的一番话也给了华为高管一个新的方向。这一次走访可以说是起到决定性意义。陶亚雄离开后,华为立即展开了长达半年的调研,对华为产业链上的上千家企业进行调查,最终应证了陶亚雄的推论。随即,华为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的合作也就此展开……在2013年以单个专业“通信系统运行管理”与华为率先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关系。

  一步一个脚印。在陶亚雄的带领下,通信工程学院与华为合作逐渐深入,在2015年成立了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合作专业扩展为通信工程学院下设的全部4个专业;2018年又成立“重电-华为ICT学院”,涵盖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18个ICT领域相关专业,合作范畴由人才培养扩展到产学研合作、社会培训、技术研发、项目合作等方面。

  同时,她在国内率先提出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互享资源、互享人才、互享成果“三共三享”产教融合模式,建立了全球高校第一个华为实训基地、第一个华为认证培训中心、第一个混合所有制特征的重电-华为ICT学院,牵头成立华为ICT产教融合联盟,共建重电-华为ICT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随着合作逐年深入,通信工程学院毕业生质量越来越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越来越强,联合华为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越来越多,逐渐打破“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出一条“扎根中国、放眼世界,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改革之路,在产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创新上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从“融入”走向“融合”,通信工程学院与华为的合作不断深入,获得了全国唯一的“华为产教融合示范校”“卓越华为ICT学院”“华为ICT学院最佳合作奖”等荣誉。不仅仅是华为的认可,行业也对学院给予了高度认可。合作案例先后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020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实训基地获评重庆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与此同时,陶亚雄还邀请华为专家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华为ICT认证体系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创新形成涵盖IP、IT、CT全技术领域的ICT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带领学院建成国家级课程1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2门,完成13本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组建了ICT精英班、工匠工坊,邀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开展授课,着力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

  陶亚雄认为“修道之谓教”,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信念。“我希望每一个职教学子走出去都是有尊严的就业。”

  小柯是陶亚雄2018届的学生,家庭贫困。陶亚雄在一次吃饭的时候,无意间了解到这个孩子的情况。身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他们的老师,陶亚雄当下便生出恻隐之心。但想到孩子的自尊心,陶亚雄没有立即行动。而是悄悄询问了辅导员孩子的成绩和家庭情况。当得知孩子非常努力,家庭十分困难时,陶亚雄几经周转,联系到他们的专业老师,询问了小柯的意愿,让小柯自然地进入实验室担任助理。在这里,小柯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做项目和参加比赛,每月可以领取200-300元的补助,能够解决他的生活困难。

  陶亚雄表示,许是吃了太多苦的原因,小柯进入实验室后努力得让人心疼,总是第一个进实验室,最后一个出实验室。他是懂得抓住机会的。2017年,在学院指导下,小柯顺利取得全国计算机网络赛项全国一等奖,成功入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拥有正式编制。“现在的他买了房买了车,还成家了。我真是打心眼里替他开心。”谈到此处,陶亚雄也红了眼眶。

  而这样的案例也同样发生在华为优秀员工陈雄的身上。作为第一批与华为合作下培养的学生,陈雄不仅是母校的骄傲,也成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了家庭和自己的命运。而这正是陶亚雄一直想要追求和坚持的,让职教学子都能有尊严的走入社会,开启人生新的“赛道”。

  “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即使工作再繁忙,陶亚雄也不忘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让学生们在步入社会之前就掌握企业所需要的技能,甚至让他们比本科毕业生还要更加优秀。2023年5月,她指导学生参加华为ICT大赛2022-2023全球总决赛,获得了网络赛道全球特等奖的好成绩。连续4年重电学子代表中国队参加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是令她记忆最深的“高光时刻”。

  而一次又一次的“高光时刻”,让陶亚雄多年来的良苦用心,有了实际的收获。如今,通信工程学院建成国家级现代学徒制、国家双高专业等国家高水平专业4个、国家级团队2个和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已培养了ICT复合型人才近万人,累计5200余人获得了华为的各级ICT认证,其中最高阶的HCIE就有84人次,位居中西部高职院校第一。学生获得国际技能大赛10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9项和二等奖14项、全国挑战杯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互联网+全国银奖1项。

  不仅如此,对于青年教师,陶亚雄也有自己的指导方略。在她的团队里,重庆市优秀教师张慧敏、国家级课程负责人林勇、张林生等人,在学校、行业里都能独当一面亿博,他们都是陶亚雄的“徒弟”。说起学生,陶亚雄脸上是抑制不住的自豪。

  在繁重的工作中,她总是抽出时间,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青年老师,让他们去历练和成长,牵头开展技术攻关项目35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获得重庆市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项。

  搭建“课程思政”交流研讨平台,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2人次获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奖励,6人次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4人次获省部级教师教学竞赛奖励。

  作为通信工程学院院长,陶亚雄以匠心育名师,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型高素质人才的后备人选名单,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育方案,给予青年人更多的提升空间和成长机会,也赋予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建成全国和重庆市黄大式教学团队各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1个、重庆市职业院校教师创新团队1个和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国家级13人次、重庆市优秀教师2人次。

  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正是这些看似“常规”的做法,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才有了“扭转乾坤”的可能。教育事业是一份平淡而持久的奉献。如今,陶亚雄依旧怀着“初心、丹心和匠心”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劳作,热情不竭,奋斗不止。只为她热爱的事业,发挥她全部的光与热。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Copyright © 2012-2023 亿博(yibo)体育官网入口app - ios/安卓通用版下载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HTML地图 XML地图京ICP备17068576号-1

x
现在留言,无需等待!

收到你的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与你取得联系